邯郸峰峰矿区“白茬山”重新披绿装
邯郸峰峰矿区“白茬山”重新披绿装
邯郸峰峰矿区“白茬山”重新披绿装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宋海娟(sònghǎijuān)
仲夏时节,记者走进位于邯郸(hándān)市峰峰矿区的(de)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石灰石矿(以下简称“邯郸金隅矿山”),只见昔日的裸露山脊已被层层叠翠取代(qǔdài)。治理平台上,侧柏、沙地柏、紫穗槐(huái)、香花槐、火炬树等生机盎然。
邯郸金隅(jīnyú)矿山阶梯式山坡上绿树环绕(huánrào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
“我们采用分级削台技术(jìshù),对作业面自上而下一层一层进行阶梯式开采,每层(měicéng)形成一个宽平台。每层坡高10米,上面2个安全平台宽是5米,下面清扫平台宽为20米,承接高空落石,既方便(fāngbiàn)复绿又减少安全隐患。每开采一个治理平台,我们就要同步对平台及边坡进行绿化治理。每个平台的生态修复时间约在半年左右(zuǒyòu),待下一个平台开采时,上一个平台已经修复完成,恢复绿色(lǜsè)生机。”邯郸金隅(jīnyú)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矿山(kuàngshān)运行部部长刘保军介绍(jièshào),这种创新的露天矿山开采方式名为水平分层开采法,也被形象地称为“横切”式。
过去,邯郸金隅(jīnyú)矿山是沿山脊线纵向开采,形成了(le)狭长沟壑和陡峭边坡(biānpō),治理(zhìlǐ)难度大、修复成本高、视觉效果差。遗留下的高陡边坡,就是俗称的“白茬山”,易引发崩塌、滑坡等地质灾害,传统喷播绿化方式,费钱费力不讨好。
自2023年4月起,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统筹生态环境、安全(ānquán)生产、资源保障和(hé)经济效益(jīngjìxiàoyì),全面推广非金属露天矿山水平分层开采法(“横切”式(shì))。邯郸金隅矿山积极响应,集中攻坚,在全省率先实现“横切”式开采方式转变,通过分级削台、砌沟筑坎、客土回填、造林绿化等综合措施(cuòshī),让矿山重披“绿装”。
据悉,采取“横切”式开采,如果是孤山型矿山,可以(kěyǐ)像切馒头一样,一层一层横着切完,不留下山头(shāntóu)。如果是山脊型、半山型矿山,横切后(hòu)最多留有一面边坡,形成稳固的治理平台后,再积极(jījí)履行“边开采、边治理、边修复”治理责任。
邯郸金隅矿山是大型国有露天矿山,矿山类型为山脊(shānjí)(shānjí)型。“沿山脊线纵向开采向‘横切’式开采转变,好处可太多了!”刘保军兴奋(xīngfèn)地说(dìshuō),“采一座山,得一片田。”转换了开采方式,取得了“三降两增”的积极效果,可谓“一石多鸟”。
“三降”降了啥?据了解(liǎojiě),一是修复难度降。原开采模式形成的长600米、宽60米的“丁”字形狭长(xiácháng)沟壑和三面边坡,被千余亩的大型(dàxíng)治理平台取代;二是治理成本降。在治理面积增加128亩的基础上(shàng),边坡治理费用减少1100万元;三是地质灾害(dìzhìzāihài)隐患风险降。最终(zuìzhōng)边坡角度由55°降至32°,有效降低了高陡边坡的地质灾害隐患。
邯郸市峰峰矿区自然资源(zìránzīyuán)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怀赋介绍,所谓“两增(zēng)”:一是资源储量增。开采范围由660亩扩大至1365亩,可采储量增加1476万吨(wàndūn),矿山服务年限(niánxiàn)延长7.6年,预计带动矿山企业增收 6.2亿元,地方财政税收增加超10亿元;二是发展空间增。矿山用地纳入(nàrù)主城区城镇开发边界,新增建设用地收储后可转型利用(lìyòng),为城市扩容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。
峰峰矿区自然资源(zìránzīyuán)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怀赋介绍“三山(sānshān)同治”情况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
峰峰矿区的探索不止于(yú)此。近年来,该区坚持“生态优先、节约(jiéyuē)集约、绿色低碳”发展思路,聚焦矿山(kuàngshān)布局散乱、开采(kāicǎi)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,打出“矿山减量化(jiǎnliànghuà)、开采规范化、修复多元化”组合拳,成效显著:全区矿山数量从50个减至9个,大中型矿山占比提升(tíshēng)至71%;露天矿山实现“横切”式开采,大幅降低修复治理成本,提升了综合效益;“生物+工程”“修复+旅游(lǚyóu)”等修复模式落地见效(jiànxiào),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,为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
“矿山、荒山、矸石山‘三山同治’,是峰峰矿区生态修复的最大特色。”张怀赋介绍,矿山治理(zhìlǐ)方面,采取“生物治理+工程(gōngchéng)治理”,通过分级削台、砌沟筑坎、客土(kètǔ)回填、引水上山等措施,98处历史(lìshǐ)遗留矿山全部治理到位,修复治理土地面积2万余亩。荒山治理方面,运用飞播造林(zàolín)、铺鱼鳞板等技术,8万亩(wànmǔ)荒山披绿焕颜,重现生机。矸石山治理方面,实施喷淋降尘、遮网苫盖、砌墙围挡、喷播绿化等工程,域内16座煤矸石山全部完成修复。全区(quánqū)林木覆盖率由15%跃升至(zhì)33%,绿化覆盖率达55%,成功获评省级森林(sēnlín)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区。
游客在中国磁州窑·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打卡拍照(pāizhào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(wú)新光 摄
生态修复激活“美丽经济”。峰峰矿区(fēngfēngkuàngqū)创新融合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,在磁州窑路原露天矿山(shān)开采后形成的裸露山体上(shàng)打造了国内最长山体浮雕(fúdiāo)——中国磁州窑·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,使昔日地质灾害点变身“网红打卡地”,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。
同时,该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(shìchǎngjīzhì),依托生态修复后的土地资源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,借山生金。推广“公司(gōngsī)+农户”模式,引进绿坤、鑫伯特等造林大户,培育首冠、山友、响堂·富硒等10余个特色农业品牌,辐射带动9个村、3000余人受益(shòuyì),村集体增收超(chāo)1200万元,真正实现了(le)“政府要绿、企业得利(délì)、村民受益”的多赢局面,实现了“矿山变景山、矿区变景区”的华丽转身。
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宋海娟(sònghǎijuān)
仲夏时节,记者走进位于邯郸(hándān)市峰峰矿区的(de)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石灰石矿(以下简称“邯郸金隅矿山”),只见昔日的裸露山脊已被层层叠翠取代(qǔdài)。治理平台上,侧柏、沙地柏、紫穗槐(huái)、香花槐、火炬树等生机盎然。
邯郸金隅(jīnyú)矿山阶梯式山坡上绿树环绕(huánrào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
“我们采用分级削台技术(jìshù),对作业面自上而下一层一层进行阶梯式开采,每层(měicéng)形成一个宽平台。每层坡高10米,上面2个安全平台宽是5米,下面清扫平台宽为20米,承接高空落石,既方便(fāngbiàn)复绿又减少安全隐患。每开采一个治理平台,我们就要同步对平台及边坡进行绿化治理。每个平台的生态修复时间约在半年左右(zuǒyòu),待下一个平台开采时,上一个平台已经修复完成,恢复绿色(lǜsè)生机。”邯郸金隅(jīnyú)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矿山(kuàngshān)运行部部长刘保军介绍(jièshào),这种创新的露天矿山开采方式名为水平分层开采法,也被形象地称为“横切”式。
过去,邯郸金隅(jīnyú)矿山是沿山脊线纵向开采,形成了(le)狭长沟壑和陡峭边坡(biānpō),治理(zhìlǐ)难度大、修复成本高、视觉效果差。遗留下的高陡边坡,就是俗称的“白茬山”,易引发崩塌、滑坡等地质灾害,传统喷播绿化方式,费钱费力不讨好。
自2023年4月起,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统筹生态环境、安全(ānquán)生产、资源保障和(hé)经济效益(jīngjìxiàoyì),全面推广非金属露天矿山水平分层开采法(“横切”式(shì))。邯郸金隅矿山积极响应,集中攻坚,在全省率先实现“横切”式开采方式转变,通过分级削台、砌沟筑坎、客土回填、造林绿化等综合措施(cuòshī),让矿山重披“绿装”。
据悉,采取“横切”式开采,如果是孤山型矿山,可以(kěyǐ)像切馒头一样,一层一层横着切完,不留下山头(shāntóu)。如果是山脊型、半山型矿山,横切后(hòu)最多留有一面边坡,形成稳固的治理平台后,再积极(jījí)履行“边开采、边治理、边修复”治理责任。
邯郸金隅矿山是大型国有露天矿山,矿山类型为山脊(shānjí)(shānjí)型。“沿山脊线纵向开采向‘横切’式开采转变,好处可太多了!”刘保军兴奋(xīngfèn)地说(dìshuō),“采一座山,得一片田。”转换了开采方式,取得了“三降两增”的积极效果,可谓“一石多鸟”。
“三降”降了啥?据了解(liǎojiě),一是修复难度降。原开采模式形成的长600米、宽60米的“丁”字形狭长(xiácháng)沟壑和三面边坡,被千余亩的大型(dàxíng)治理平台取代;二是治理成本降。在治理面积增加128亩的基础上(shàng),边坡治理费用减少1100万元;三是地质灾害(dìzhìzāihài)隐患风险降。最终(zuìzhōng)边坡角度由55°降至32°,有效降低了高陡边坡的地质灾害隐患。
邯郸市峰峰矿区自然资源(zìránzīyuán)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怀赋介绍,所谓“两增(zēng)”:一是资源储量增。开采范围由660亩扩大至1365亩,可采储量增加1476万吨(wàndūn),矿山服务年限(niánxiàn)延长7.6年,预计带动矿山企业增收 6.2亿元,地方财政税收增加超10亿元;二是发展空间增。矿山用地纳入(nàrù)主城区城镇开发边界,新增建设用地收储后可转型利用(lìyòng),为城市扩容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。
峰峰矿区自然资源(zìránzīyuán)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张怀赋介绍“三山(sānshān)同治”情况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
峰峰矿区的探索不止于(yú)此。近年来,该区坚持“生态优先、节约(jiéyuē)集约、绿色低碳”发展思路,聚焦矿山(kuàngshān)布局散乱、开采(kāicǎi)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,打出“矿山减量化(jiǎnliànghuà)、开采规范化、修复多元化”组合拳,成效显著:全区矿山数量从50个减至9个,大中型矿山占比提升(tíshēng)至71%;露天矿山实现“横切”式开采,大幅降低修复治理成本,提升了综合效益;“生物+工程”“修复+旅游(lǚyóu)”等修复模式落地见效(jiànxiào),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,为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
“矿山、荒山、矸石山‘三山同治’,是峰峰矿区生态修复的最大特色。”张怀赋介绍,矿山治理(zhìlǐ)方面,采取“生物治理+工程(gōngchéng)治理”,通过分级削台、砌沟筑坎、客土(kètǔ)回填、引水上山等措施,98处历史(lìshǐ)遗留矿山全部治理到位,修复治理土地面积2万余亩。荒山治理方面,运用飞播造林(zàolín)、铺鱼鳞板等技术,8万亩(wànmǔ)荒山披绿焕颜,重现生机。矸石山治理方面,实施喷淋降尘、遮网苫盖、砌墙围挡、喷播绿化等工程,域内16座煤矸石山全部完成修复。全区(quánqū)林木覆盖率由15%跃升至(zhì)33%,绿化覆盖率达55%,成功获评省级森林(sēnlín)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区。
游客在中国磁州窑·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打卡拍照(pāizhào)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(wú)新光 摄
生态修复激活“美丽经济”。峰峰矿区(fēngfēngkuàngqū)创新融合生态治理与文化传承,在磁州窑路原露天矿山(shān)开采后形成的裸露山体上(shàng)打造了国内最长山体浮雕(fúdiāo)——中国磁州窑·丝路长歌主题文化广场,使昔日地质灾害点变身“网红打卡地”,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。
同时,该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(shìchǎngjīzhì),依托生态修复后的土地资源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,借山生金。推广“公司(gōngsī)+农户”模式,引进绿坤、鑫伯特等造林大户,培育首冠、山友、响堂·富硒等10余个特色农业品牌,辐射带动9个村、3000余人受益(shòuyì),村集体增收超(chāo)1200万元,真正实现了(le)“政府要绿、企业得利(délì)、村民受益”的多赢局面,实现了“矿山变景山、矿区变景区”的华丽转身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